“九成宫醴泉铭”碑唐贞观六年(公632年)镌立于陕西麟游九成宫,现位于麟游县杜水之阳九成宫遗址,建有碑亭,现为中国国宝级文物。碑高2.7米,厚0.27米,上宽0.87米,下宽0.93米,碑料为石灰石。碑身、碑首
连成一体,碑座已破损,碑首有六龙盘绕,碑身阳面碑额刻“九成宫醴泉铭”六个大字,阳文篆书。[2]正文24行,满行50字(一说行49字)。楷书。碑身的侧面、背面刻满了文字,字迹已无从辨认。碑文由魏徵撰写,欧阳询正书,刻工无从考证。[3]
特点
该书作笔力劲健,点画虽然瘦硬,但神采 丰润饱满,向上的挑笔出锋含蓄,带有隶
书笔意。字体结构典雅大番法式严谨,看似平正,实则险劲。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,字句、行距都较大,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。
点画精致准确定型,尤其结字布局险劲,中宫收缩,外展逶迤,疏密聚散对比强烈,却具有超级稳定感。
用笔方整,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,字画的安排紧凑,匀称,间架开阔稳健。其字形偏修长,行笔于 险劲之中寻求稳定,尤其在划末重收,笔至划尾便稳稳提起。整体碑文 高华浑朴,法度森严,一点一划都成为后世模范,是欧阳询晚年代表之作,故后人学习楷书往往以此碑作为范本。
评价
历代品评《九成宫醴泉铭碑》:
宋 朱长文:然观其少时,笔势尚弱,今庐山有《西林道场碑》
是也;及晚益壮,体力完备,奇巧间发,盖由学以致之,《九成宫碑》、《温大雅墓铭》是也。(《续书断》)
赵孟頫:“清和秀健,古今一人”
明 陈继儒:此帖如深山至人,瘦硬清寒,而神气充腴,能令王者屈膝,非他刻可方驾也。
明 赵涵:“正书第一”。(《 石墨镌华》)
清 郭尚先:《醴泉铭》高华浑朴,法方笔圆,此汉之分隶,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,伯施以外,谁可抗衡。(《芳坚馆题跋》)
清 周星莲:字有九宫,分行布白是也。右军《 黄庭经》、《 乐毅论》,欧阳率更《醴泉铭》、《 千字文》,皆九宫之最准者。其要不外 斗笋接缝,八面皆满,字内无短缺处,字外无长出处,总归平直中正,无他谬巧也。(《 临池管见》)
清 梁巘“人不能到而我到之,其力险;人不敢放而我放之,其笔险。欧书凡险笔必力破余地,而又通体严重,安顿照应,不偏不支,故其险也劲而稳。”(《 评书帖》)
现代 刘正成:中国汉字数万单字,最难在结构各异,其视觉造型的魅力亦在此,而又施以笔法,得其“ 险劲”,尤难。纵观古往今来书法,其结字准确无误而得“ 险劲”之美者,欧阳询堪称冠绝。欧阳询来源于 王羲之,而实际胎息于汇聚南北书风的隋碑,并集其大成,其《九成宫醴泉铭》也成为具有 馆阁体书法倾向的楷书典则。(《 书法艺术概论》)
总评: 欧阳询所书的《 九成宫醴泉铭碑》被后世喻为“天下第一楷书”或“天下第一正书”,享有“ 楷书之极则”的美誉,被历代书家奉为“ 欧体”的楷模。
作者
《唐九成宫醴泉铭》,撰文者 魏徽(580—643),字玄成,魏州 曲城(今河北省 巨鹿县)人,青年时曾为道士,后参加隋末 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失败后,投奔唐高祖 李渊。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,魏徵成为重要辅臣,以直谏知名,官至左光禄大夫,封 郑国公,拜太子大师,卒溢文贞。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 史学家。
此价格为单价30一张,此水写布是依据原拓本绘制而成,不走样 米字格尺寸为9X9厘米
名 称:大号水写布(背面棉布)
尺 寸:布打开尺寸 44*140厘米
使用说明:1.请使用清洁的水,干净的毛笔。
2.毛笔上的水不宜过多。
3.慎防油污、尖硬物划面。
4.请勿折叠。
特别说明;此水写布全文共20张,适合书法培训班以及学校用作教材使用,需要全文请直接拍下20张备注全文即可,欢迎购买以下是(咨询特价)新款图片
以下为老款图片,现已缺货